豪门家庭暑期如何育儿?郭晶晶晒出行程表,网友狂赞!
暑假一到,家长群里又开始了 “带娃焦虑”:
天天在家玩手机,要不报个补习班?
别家孩子都在利用暑假逆袭,我们不学点啥是不是落后了?
想带他出去看看,又怕孩子年纪小什么也记不住……
其实啊,带娃这件事,郭晶晶早就给咱们打了个样。
前阵子刷到她带 3 个孩子在香港爬山的视频,戳中了好多家长:孩子们背着自己的水壶,小女儿用普通话奶声奶气地介绍沿途风景,郭晶晶跟在后面,手里攥着备用毛巾。一家人穿得简简单单,没有名牌加持,却透着一股踏实的鲜活。
展开剩余93%更早之前,她还带孩子们去山西逛悬空寺、看云冈石窟。别的游客忙着拍照打卡,她的孩子们却踮着脚,盯着佛像衣服上的花纹出神,听得进导游阿姨讲的每一个历史细节。
被问起为啥总带孩子 “走在路上”,郭晶晶的话朴素又戳心:“课本里的文字是平面的,但当孩子摸到千年石窟的温度,闻到山间草木的气息,听到名校课堂的讨论声,这些立体的体验会在心里生根。”
深以为然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把孩子从书桌前拉出来,让他们用脚丈量土地,用眼睛发现世界,或许才是最生动的成长课。
就像这个夏天,《扶鹰名校名企精英研学营》里的孩子们,正用 6 天 5 夜的时间,在杭州、上海、南京、西安的街巷里,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。
7 月 6 日,研学营首秀启幕。跟着孩子们的脚步,我们看见了这场 “行走的课堂” 里,成长如何真实发生。
那些课本里的文字,在现实里“活”了过来
南京中山陵的 392 级台阶,在课本里是一行冰冷的数字。但当孩子们一步步往上走时,就有了不一样的重量。
带队的导师没急着催赶路,而是慢慢讲起孙中山先生 “天下为公” 的故事。有个小姑娘一边走一边数台阶,突然抬头说:“老师,为了民族的未来,孙中山连‘大总统’都不当,真是大胸襟啊!”
在刻有《建国方略》的石壁前,孩子们听着导师讲解里面对国家未来的规划,看着那些曾经的蓝图如今变成现实,眼里满是惊叹。
在这里,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时间和事件,而是能触摸到的台阶、能感受到的精神,让孩子们在游历中多了份沉甸甸的思考。
连古人的诗句,也在实景里活了过来。清晨的中山陵带着微凉,孟老师随口念起杨万里的诗—— “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”,孩子们立刻懂了:“就是这种感觉!之前还不理解诗中的意思,现在一下子就参透了。”
你看,自然的触感,让文字有了生命,此时,知识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负担,而是能钻进心里的种子。
去名校走走吧,让孩子心里长棵 “目标树”
“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名校看看?” 杭州研学营的一个男孩给出了答案。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支浙大钢笔 —— 那是参加过扶鹰研学的朋友送的。“当时握着这支笔,就觉得特别沉。” 他挠挠头笑,“后来数学老师搞抽签,全国名校名字写了一桌子,我闭着眼抽,偏偏就是浙大。那一刻突然觉得,也许我和它真的有缘分。”
如今即将升初中的他,把 “考进浙大” 从模糊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规划:“妈妈说‘考上重点高中,就等于半只脚踏进浙大’,每次写作业累了,看到那支钢笔就有了劲儿。”
在南京东南大学,学长学姐的分享更让孩子们热血沸腾。“他们的来时路,是我的启明灯。”一个参加研学营的孩子这样说。
“听着学长学姐们分享自己曾经挑灯夜读的坚持、攻克难题时的执着、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,心里特别感动。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分享,给到我很多实际的帮助;他们描述的大学生活,让我心生向往。希望几年以后,自己也能像这些学长学姐一样,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,让自己的故事也能成为后来者眼中的光。”
孩子们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作飞机模型
名校的意义,从来不是 “打卡炫耀”,而是在孩子心里建立一种 “缔结”:亲眼见过的图书馆灯光,亲口尝过的食堂饭菜,亲耳听过的课堂讨论,会让 “目标” 从抽象的词语变成可触摸的场景,让努力有了具体的方向。
进名企看看,让 “未来” 不再是空想
“原来空调还能自己调温度?冰箱能听懂人说话?”南京格力工厂里,孩子们盯着智能展厅的家电,发出一连串惊叹。工程师叔叔笑着指着屏幕介绍说:“这些机械臂误差只有零点几毫米,一天能做上千次活,比人工快多啦。”
最吸引孩子们目光的,是参观杭州六小龙时遇到的机器狗。
它浑身银闪闪的,跑起来又稳又灵活,见孩子们围过来,还俏皮地晃晃脑袋,原地打了个滚,惹得大伙儿一阵笑。有孩子伸手想去摸,机器狗居然配合地停住,主动和孩子握握手。工程师掀开机器狗的外壳,里面密密麻麻的线路和芯片露了出来。“它能跑能跳,全靠这些帮忙。你们现在学的知识,将来就能弄明白这里面的门道。”
在杭州扶鹰大本营里,孩子们的 “职业采访” 更有意思。拿着小话筒问课程研发老师 “怎么才能做好一节课”,追着新媒体编辑问 “写文章要注意啥”,连家庭教育顾问的笔记本都被翻了又翻。
“原来每份工作都这么难。” 一个女孩采访完叹口气,又立刻眼睛发亮,“但好像也挺有意思的!”
你发现了吗?孩子不是对 “未来” 没想法,只是对 “职业” 的概念太模糊。当他们亲眼看到工厂怎么运行,亲耳听到大人怎么把一份工作做好,心里关于 “我以后想做什么” 的答案,就会慢慢清晰起来。
孩子们探访杭州的阿里巴巴总部
同行的人,是最好的成长镜子
研学营里的友谊,总带着点 “共患难” 的热乎气。
山间毅行时,有个小女孩胃疼得走不动,队友们没催她,轮流帮她背背包,陪她慢慢走。“你看前面那棵树,我们走到那儿就休息,再坚持坚持。” 最后大家一起到终点时,女孩哭了,说 “谢谢大家肯陪着我”。
在浙江大学开展的定向挑战中,孩子们需要组队在校园里寻找隐藏的 NPC。有一个男孩子和队伍走散了,同组的队员为了找他花费了很多时间。但大家没有彼此埋怨,最终,在几个人的默契配合下,他们不仅顺利找到所有 NPC,还拿到了挑战项目的一等奖—— 这份特别的经历,让男孩明白了团队的意义。
“原来团队不是‘一个人厉害就行’。” 男孩在日记里写,“是有人掉队时,大家愿意停下来等你。”
这些一起爬过山、解过谜、分享过零食的朋友,就像一面面镜子,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优点与不足,更让他们学会了包容与协作。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梦想,也互相加油打气,这份在共同成长中结下的友谊,会成为未来路上的温暖力量,深深扎根在心里,滋养着他们不断前行。
世界那么大,孩子要自己去看看
有家长曾问,研学营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?
或许,就像有人说的:“你不需要记住每一棵树的名字,但山间的风、脚下的路、同行的人,会悄悄塑造你看世界的方式。”
扶鹰名校名企精英研学营里的老师们,或许不会为孩子们灌输太多知识,却会像郭晶晶那样做个 “引导者”—— 在名校课堂上鼓励孩子追问 “为什么”,在名企参访时启发他们思考 “我能创造什么”,在小组竞赛中教会他们 “如何与人协作”。那些课本里的公式定理、历史事件、人文典故,会变成亲手操作的实验、亲眼见证的创新、亲身体验的场景,最终内化成孩子的眼界与格局。
这个夏天,与其让孩子困在空调房里刷题,不如送他一场 “行走的成长礼”。
当他站在名校台阶上,会明白 “努力” 不是口号;当他走进名企展厅,会知道 “未来” 有无数可能;当他和伙伴们一起跨过挑战,会懂得 “协作” 比输赢更重要。
孩子们说:大巴车是“流动的教室”
毕竟,教育从不是填满水桶,而是点燃火焰。而火焰,总要在广阔天地里,才能烧得更旺。
这个夏天,带孩子出去走走吧。世界那么大,他们该自己去看看。
发布于:浙江省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